RFID标准向来是个敏感的话题,一谈标准就让人不自觉的想到“瓶颈”这个词,RFID产业发展得再大,产值再多,标准不是自己的,始终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更何况这几年RFID标准已经升格为争夺未来世界主导权的高度,不可小觑。目前,中国的RFID标准距离融入全球一体化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RFID产业明显不利。不过,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一直都在持续有效的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标准意识都逐渐增强,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据悉,我国已承担45个ISO/IEC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担任24个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和副主席职务。由我国提出或推动制定的国际标准草案210项,其中已被批准为国际标准的达96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我国制定标准的工作进程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展都让RFID业界受到鼓舞。前不久,中国的RFID标准工作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一项新的集装箱标准——《ISO/PAS 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认可的国际公共规范,这个规范是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第一项由我国提出并积极推动制定,由ISO正式发布的可公开提供的规范,采用有源RFID技术来实现集装箱相关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
我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世界上95%的集装箱产于中国,我国拥有集装箱吞吐量、海运量、制造量和装卸设备四个“世界第一”,完全有能力在产业支撑的条件下向标准制订者迈出更大的一步。《ISO/PAS 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从源自对ISO 17363标准的修订,到形成新的ISO/ NP18186,再到ISO/PAS 18186,经历了专家们不断的修订提升之后尘埃落定,至此,中国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中国提出的集装箱国标一路走来
2007年7月1日,ISO 17363标准发布,中国方面的技术参与单位主要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全程参与此标准的起草和技术讨论。ISO17363标准是ISO 18186标准的前身。
2008年3月10日,由上港集团包起帆带领的科研团队起草了《用于供应链监控的集装箱电子封条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草案。
2008年4月初在德国汉堡举办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集装箱标准会议上,包起帆代表中国向大会申请建立新的国际标准。在此次会议上,上港集团介绍了“可重用集装箱电子箱封/reusable container eSeal”研究和应用的相关情况,希望集装箱标准委员会能考虑“可重用电子箱封”标准的起草。委员会指出起草ISO 18185标准时曾经考虑过集装箱电子箱封的一次性和可重用的问题,由于可重用电子箱封行业使用起来存在太多的问题,最后ISO 18185标准形成的是一次性的电子箱封,没有必要再考虑可重用电子箱封。
在2008年12月TC 104 SC4在上海的会议上,上海港务集团将同年4月份德国汉堡会议上的“可重用集装箱电子箱封”的提案修改为“实现供应链监控的集装箱电子标签”提案。会议认为集装箱供应链管理用电子标签已经有ISO 17363标准,并且已经发布,如果上海港感兴趣,可以提出修订该标准。但由于该标准是TC104和TC122的联合项目,所以TC 104还要征求TC 122的意见,需要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后来TC 104与TC 122沟通的时候希望由TC 104修订此标准,并将此标准的修订全权交给TC 104,此要求被TC 122拒绝。最后TC 104决定自行修订此标准,申请新的标准号,即ISO 18186《海运集装箱—RFID货物物流标签Freight containers — RFID cargo shipment tag system》,本标准的修订内容主要由上海港务集团牵头负责,中国方面主要是北京水运科学研究院和中集集团参与。
2009年2月,经过补充和修订,中国又提交了新的提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集装箱委员会开启了“投票窗口”,要求全体成员对中国提出的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新标准的提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投票。
2009年5月10日,投票结果公布,由上海代表中国发起的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提案在德国投票获得通过。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转发的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投票结果显示,有14个国家同意该提案,包括丹麦、法国、德国、美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还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
2010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ISO/PAS 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
2010年8月9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上港集团副总裁包起帆领衔制定的《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的国际公共规范。
RFID贴标集装箱的意义
集装箱是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历来受到港口物流行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集装箱码头的信息化水平也逐渐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那么提升集装箱码头的信息化水平最有效的技术是什么呢?多个国家已经通过实践证明:RFID技术是最佳选择。
RFID作为一种自动识别和短距离通讯技术在集装箱上的应用主要集中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集装箱箱号的自动识别问题;二是集装箱门的开关状态的自动识别与监管问题;三是集装箱的物流运输信息在供应链中的自动识别和管理问题;此外就是集装箱的智能化以及在整个供应链下的全面可视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RFID技术(电子标签)能将集装箱运输的信息流和物流融为一体,进行信息追踪,消除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错箱、漏箱,提高集装箱过闸速度,实时记录集装箱的开关次数和时间,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
现阶段,RFID在中国最焦点的应用是在物流和交通领域,集装箱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国内外许多专家都相信,电子标签在集装箱上面的运用对整个航运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集装箱RFID标准的制定,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我国集装箱的生产制造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行业应用非常成熟,利于相关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物联网RFID产业界对于标准的日渐重视,赋予了各国加速制定标准争夺国家话语权的重大使命。
关于中国集装箱国标的几点延伸
1. 积极发扬自主创新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为抢占RFID发展的制高点,独立自主的制定我们自己国家的标准已经是势在必行。上港集团包起帆就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高瞻远瞩,早在上海电子标签集装箱航线首航的时候,就有了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标准的目标,他当时的想法是争取让中国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后来联合中国的众多专家,把昔日的决心和梦想变为了今日争取话语权的可能。标准的研发与技术的研发一样需要发扬自主创新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有,但太多了就会压垮我们的产业,太多的教训不再赘述。特别是现在提物联网的发展,也关系到标准,物联网中太多的“物”“物”相连,这意味着有太多的标准等待出台,自主创新是一条可靠的出路。目前,我国RFID的标准化体系还不成熟,加快推进标准体现建设是当务之急。
2. 标准的细节还有待完善
《ISO/PAS 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发布出来了,但这不是终点,因为这个规范并不完美。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受钦博士向RFID射频快报介绍说,这个规范现在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规定通讯协议和物理层,通讯频率也没有规定,这样会造成生产厂家制造出来的东西都是符合ISO标准的,但相互之间没有兼容性,每个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不同、背景不同、应用环境不同,在实施标准的时候会有不确定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规范距离自主知识产权还差一步,这一步就是通讯协议和通讯频率等细节的制定和完善。简单的来说,这个规范可以拿去用了,可是具体怎么用,关系到细节,还得企业自己来定。参加《ISO/PAS 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制定的上港集团、中集集团和北京水运科学研究院三家单位是作为用户的身份来参与标准制定的,所以对于细节内容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那么这些细节内容能不能统一做出规定呢,由谁做规定呢?周受钦博士给出了回答,这些细节是由RFID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相关企业制定的,像是在集装箱领域大家都熟知的ISO 18185这个标准,它的细节(技术侧重在433MHz)就是由国外的一个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费来制定的。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中国RFID技术企业能不能规定这个细节还有待观望
3. 标准不是孤立的
《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蓝皮书》里提出一条主线“应用为龙头,技术为核心,产业为基础,标准为保障。”在偌大的RFID产业之中,RFID应用、技术、产业和标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发展的:围绕着标准来说,RFID应用成规模利于标准的出台;RFID核心技术的突破可加速标准的制定;RFID产业链的成熟带动标准体系的建立,反过来说,标准的制定也能促进其他三方面的发展。在集装箱运输领域,标准化工作能取得如此进展就得益于中国这个集装箱大国对RFID应用的需求、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和RFID产业链的日趋成熟,而这个标准对于集装箱电子标签应用的推进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效。RFID射频快报认为在其他领域制定RFID标准时同样要多方面考虑,占领行业应用、研发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上各方的合作对于标准的制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未来,全球RFID标准争夺的战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碰撞,诸多国家已经暗自列出了标准制定的规划和时间表,中国RFID业界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来。
1、凡本网注明“来源:艾索管理咨询”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艾索管理咨询,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艾索管理咨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艾索管理咨询)”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400-681-9001